下载全文
下载全文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标签模板不存在(ID=16)

隐函数求导

时间:2023-01-20 08:30:02 范文 来源:会员投稿

隐函数求导1

  (一)函数和公式

  1.什么是函数

  以常用的求和函数SUM 为例,它的语法是“SUM( 数值 1, 数值 2,......)”。其中“SUM”称为函数名称,一个函数只有唯一的一个名称,它决定了函数的功能和用途。函数名称后紧跟左括号,接着是用逗号分隔的称为参数的内容,最后用一个右括号表示函数结束。参数是函数中最复杂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函数的运算对象、顺序或结构等。使得用户可以对某个单元格或区域进行处理,如确定成绩名次、计算三角函数值等。

  2.什么是公式

  函数与公式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如果说前者是 WPS表格 预先定义好的特殊公式,后者就是由用户自行设计对工作表进行计算和处理的公式。以公式“=SUM(E1:H1)*A1+26”为例,它要以等号“=”开始,其内部可以包括函数、引用、运算符和常量。上式中的“SUM(E1:H1)”是函数,“A1”则是对单元格A1 的引用(使用其中存储的数据),“26”则是常量,“*”和“+”则是算术运算符(另外还有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和引用运算符)。如果函数要以公式的形式出现,它必须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函数名称前面的等号,另一个则是函数本身。

  (二)函数的参数

  函数右边括号中的部分称为参数,假如一个函数可以使用多个参数,那么参数与参数之间使用半角逗号进行分隔。参数可以是常量(数字和文本)、逻辑值(例如 真值 或 假值 )、数组、错误值(例如

隐函数求导2

N/A)或单元格引用(例如E1:H1),甚至可以是另一个或几个函数等。参数的类型和位置必须满足函数语法的要求,否则将返回错误信息。

  1.常量

  常量是直接输入到单元格或公式中的数字或文本,或由名称所代表的数字或文本值,例如数字“2890.56”、日期“2003-8-19”和文本“黎明”都是常量。但是公式或由公式计算出的结果都不是常量,因为只要公式的参数发生了变化,它自身或计算出来的结果就会发生变化。

  2.逻辑值

  逻辑值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参数,它只有真或假两种类型。例如在公式“=IF(A3=0,"",A2/A3)”中,“A3=0”就是一个可以返回真或假两种结果的参数。当“A3=0”为真时在公式所在单元格中填入“0”,否则在单元格中填入“A2/A3”的计算结果。

  3.数组

  数组用于可产生多个结果,或可以对存放在行和列中的一组参数进行计算的公式。 WPS表格 中有常量和区域两类数组。前者放在“{}”(按下Ctrl+Shift+Enter 组合键自动生成)内部,而且内部各列的数值要用逗号“,”隔开,各行的数值要用分号“;”隔开。假如你要表示第1 行中的56、78、89 和第2 行中的90、76、80,就应该建立一个2 行3 列的常量数组“{56,78,89;90,76,80}。

  区域数组是一个矩形的单元格区域,该区域中的单元格共用一个公式。例如公式“=TREND(B1:B3,A1:A3)”作为数组公式使用时,它所引用的矩形单元格区域“B1:B3,A1:A3”就是一个区域数组。

  4.错误值

  使用错误值作为参数的主要是信息函数,例如“ERROR.TYPE”函数就是以错误值作为参数。它的语法为“ERROR.TYPE( 错误码 )”,如果其中的参数是

隐函数求导3

NUM!,则返回数值“6”。

  5.单元格引用

  单元格引用是函数中最常见的参数,引用的目的在于标识工作表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并指明公式或函数所使用的数据的位置,便于它们使用工作表各处的数据,或者在多个函数中使用同一个单元格的数据。还可以引用同一工作簿不同工作表的单元格,甚至引用其他工作簿中的数据。根据公式所在单元格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单元格引用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引用分为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三种类型。以存放在F2 单元格中的公式“=SUM(A2:E2)”为例,当公式由F2 单元格复制到F3 单元格以后,公式中的引用也会变化为“=SUM(A3:E3)”。若公式自F 列向下继续复制,“行标”每增加1 行,公式中的行标也自动加1。如果上述公式改为“=SUM($A $3:E $3)”,则无论公式复制到何处,其引用的位置始终是“A3:E3”区域。

  混合引用有“绝对列和相对行”,或是“绝对行和相对列”两种形式。前者如“=SUM($A3:E3)”,后者如“=SUM(A$3:E$3)”。上面的几个实例引用的都是同一工作表中的数据,如果要分析同一工作簿中多张工作表上的数据,就要使用三维引用。假如公式放在工作表Sheet1 的C6 单元格,要引用工作表Sheet2 的“A1:A6”和Sheet3 的“B2:B9”区域进行求和运算,则公式中的引用形式为“=SUM(Sheet2!A1:A6,Sheet3!B2:B9)”。也就是说三维引用中不仅包含单元格或区域引用,还要在前面加上带“!”的工作表名称。假如你要引用的数据来自另一个工作簿,如工作簿Book1中的SUM 函数要绝对引用工作簿Book2 中的数据,其公式为“=SUM([Book2]Sheet1! SA S1: SA S8,[Book2]Sheet2! SB S1:SB S9)”,也就是在原来单元格引用的前面加上“[Book2]Sheet1!”。放在中括号里面的是工作簿名称,带“!”的则是其中的工作表名称。即是跨工作簿引用单元格或区域时,引用对象的前面必须用“!”作为工作表分隔符,再用中括号作为工作簿分隔符。不过三维引用的要受到较多的限制,例如不能使用数组公式等。

  提示:上面介绍的是 WPS表格 默认的引用方式,称为“A1引用样式”。如果你要计算处在“宏”内的行和列,必须使用“R1C1 引用样式”。在这种引用样式中, WPS表格 使用“R”加“行标”和“C”加“列标”的方法指示单元格位置。启用或 关闭R1C1 引用样式必须单击“工具→选项”菜单命令,打开对话框的“常规”选项卡,选中或清除“设置”下的“R1C1引用样式”选项。由于这种引用样式很少使用,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进一步介绍。

  6.嵌套函数

  除了上面介绍的情况外,函数也可以是嵌套的,即一个函数是另一个函数的参数,例如“=IF(OR(RIGHTB(E2,1)="1",RIGHTB(E2,1)="3",RIGHTB(E2,1)="5",RIGHTB(E2,1)="7",RIGHTB(E2,1)="9"),"男","女")”。其中公式中的IF 函数使用了嵌套的RIGHTB 函数,并将后者返回的结果作为IF 的逻辑判断依据。

  7.名称

  为了更加直观地标识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我们可以给它们赋予一个名称,从而在公式或函数中直接引用。例如“B2:B46”区域存放着学生的物理成绩,求解平均分的公式一般是“=AVERAGE(B2:B46)”。在给B2:B46 区域命名为“物理分数”以后,该公式就可以变为“=AVERAGE(物理分数)”,从而使公式变得更加直观。

  给一个单元格或区域命名的方法是:选中要命名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鼠标单击编辑栏顶端的“名称框”,在其中输入名称后回车。也可以选中要命名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单击“插入→名称→定义”菜单命令,在打开的“定义名称”对话框中输入名称后确定即可。如果你要删除已经命名的区域,可以按相同方法打开“定义名称”对话框,选中你要删除的名称删除即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创建好的名称可以被所有工作表引用,而且引用时不需要在名称前面添加工作表名(这就是使用名称的主要优点),因此名称引用实际上是一种绝对引用。因为它不是文本,使用时名称和标志都不能添加引号。

  (三)函数输入方法

  对 WPS表格 公式而言,函数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式输入可以归结为函数输入的问题。

  1.“插入函数”对话框

  “插入函数”对话框是 WPS表格 输入公式的重要工具,以公式“=SUM(Sheet2!A1:A6,Sheet3!B2:B9)”为例, WPS表格 输入该公式的具体过程是:

  首先选中存放计算结果(即需要应用公式)的单元格,单击编辑栏(或工具栏)中的“fx”按钮,则表示公式开始的“=”出现在单元格和编辑栏,然后在打开的“插入函数”对话框中的“选择函数”列表找到“SUM”函数。如果你需要的函数不在里面,可以打开“或选择类别”下拉列表进行选择。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在单元格中会出现“=SUM()” 。

  对SUM 函数而言,它可以使用从 数值 1 开始直到 数值 30 共30 个参数。对上面的公式来说,首先应当把光标放在 括号中 ,单击工作簿中的“Sheet2!”工作表标签, 连续选择A1:A16区域,按住Ctrl键,单击 “Sheet 3 !” ,选择B2:B9区域,回车即可。

  上述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引用的区域很准确,特别是三维引用时不容易发生工作表或工作簿名称输入错误的问题。

  2.编辑栏输入

  如果你要套用某个现成公式,或者输入一些嵌套关系复杂的公式,利用编辑栏输入更加快捷。

  首先选中存放计算结果的单元格;鼠标单击 WPS表格 编辑栏,按照公式的组成顺序依次输入各个部分,公式输入完毕后,单击编辑栏中的“输入”(即“√”)按钮(或回车)即可。手工输入时同样可以采取上面介绍的'方法引用区域,以公式“=SUM(Sheet2!A1:A6,Sheet3!B2:B9)”为例,你可以先在编辑栏中输入“=SUM()”,然后将光标插入括号中间,再按上面介绍的方法操作就可以引用输入公式了。但是分隔引用之间的逗号必须用手工输入,而不能像“插入函数”对话框那样自动添加。

隐函数求导4

  1、ABS函数

  主要功能:求出相应数字的绝对值。

  使用格式:ABS(number)

  参数说明:number代表需要求绝对值的数值或引用的单元格。

  2、AVERAGE函数

  主要功能: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

  使用格式:AVERAGE(number1,number2,……)

  参数说明:number1,number2,……:需要求平均值的数值或引用单元格(区域),参数不超过30个。

  3、COUNTIF函数

  主要功能:统计某个单元格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数目。

  使用格式:COUNTIF(Range,Criteria)

  参数说明:Range代表要统计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表示指定的条件表达式。

  4、DATEDIF函数

  主要功能:计算返回两个日期参数的差值。

  使用格式:=DATEDIF(date1,date2,"y")、=DATEDIF(date1,date2,"m")、=DATEDIF(date1,date2,"d")

  参数说明:date1代表前面一个日期,date2代表后面一个日期;y(m、d)要求返回两个日期相差的年(月、天)数。

  5、INT函数

  主要功能:将数值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

  使用格式:INT(number)

  参数说明:number表示需要取整的数值或包含数值的引用单元格。

  特别提醒:在取整时,不进行四舍五入。

  6、MAX函数

  主要功能: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大值。

  使用格式:MAX(number1,number2……)

  参数说明:number1,number2……代表需要求最大值的数值或引用单元格(区域),参数不超过30个。

  7、MIN函数

  函数名称:MIN

  功能: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小值。

  使用格式:MIN(number1,number2……)

  参数说明:number1,number2……代表需要求最小值的数值或引用单元格(区域),参数不超过30个。

  8、MOD函数

  主要功能:求出两数相除的余数。

  使用格式:MOD(number,divisor)

  参数说明:number代表被除数;divisor代表除数。

  9、NOW函数

  函数名称:NOW

  主要功能:给出当前系统日期和时间。

  使用格式:NOW()

  参数说明:该函数不需要参数。

  10、函数名称:SUM

  主要功能:计算所有参数数值的和。

  使用格式:SUM(Number1,Number2……)

  参数说明:Number1、Number2……代表需要计算的值,可以是具体的数值、引用的单元格(区域)、逻辑值等。

  11、SUMIF函数

  主要功能:计算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区域内的数值和。

  使用格式: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

  参数说明:Range代表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为指定条件表达式;Sum_Range代表需要计算的数值所在的'单元格区域。

  12、TODAY函数

  主要功能:给出系统日期。

  使用格式:TODAY()

  参数说明:该函数不需要参数。

  13、WEEKDAY函数

  主要功能:给出指定日期的对应的星期数。

  使用格式:WEEKDAY(serial_number,return_type)

  参数说明:serial_number代表指定的日期或引用含有日期的单元格;return_type代表星期的表示方式[当Sunday(星期日)为1、Saturday(星期六)为7时,该参数为1;当Monday(星期一)为1、Sunday(星期日)为7时,该参数为2(这种情况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当Monday(星期一)为0、Sunday(星期日)为6时,该参数为3]。

隐函数求导5

  1、SUM函数

  SUM函数的作用是求和。

  统计一个单元格区域:

  =sum(A1:A10)

  统计多个单元格区域:

  =sum(A1:A10,C1:C10)

  2、AVERAGE函数

  Average 的作用是计算平均数。

  可以这样:

  =AVERAGE(A1:A10)

  也可以这样:

  =AVERAGE(A1:A10,D1:D10)

  3、COUNT函数

  COUNT函数计算含有数字的单元格的个数。

  COUNT函数参数可以是单元格、单元格引用,或者数字。

  COUNT函数会忽略非数字的值。

  如果A1:A10是COUNT函数的参数,其中只有两个单元格含有数字,那么COUNT函数返回的值是2。

  也可以使用单元格区域作为参数,如:

  =COUNT(A1:A10)

  4、IF函数

  IF函数的作用是判断一个条件,然后根据判断的结果返回指定值。

  条件判断的结果必须返回一个或TRUE或FALSE的值,即“是”或是“不是”。

  例如:

  给出的条件是B2>C3,如果比较结果是TRUE,那么IF函数就返回第二个参数的值;如果是FALSE,则返回第三个参数的值。

  IF函数的语法结构是:

  =IF(逻辑判断,为TRUE时的结果,为FALSE时的结果)

  5、NOW函数和TODAY函数

  NOW函数返回日期和时间。TODAY函数则只返回日期。

  假如说,要计算某项目到今天总共进行多少天了?

  =TODAY()-开始日期

  得出的数字就是项目进行的天数。

  NOW函数和TODAY函数都没有参数,只用一对括号即可:

  =NOW()

  =TODAY()

  6、VLOOKUP函数

  VLOOKUP函数用来在表格中查找数据。

  函数的语法公式是:

  =VLOOKUP(查找值,区域,要返回第几列的内容,1近似匹配 0精确匹配)

  7、ISNUMBER函数

  ISNUMBER判断单元格中的值是否是数字,返回TRUE或FALSE。

  语法结构是:

  =ISNUMBER(value)

  8、MIN函数和MAX函数

  MIN和MAX是在单元格区域中找到最大和最小的数值。

  可以这样:

  =MAX(A1:A10)

  也可以使用多个单元格区域:

  =MAX(A1:A10, D1:D10)

  9、SUMIF函数

  SUMIF函数根据条件汇总,有三个参数:

  =SUMIF(判断范围,判断要求,汇总的区域)

  SUMIF的第三个参数可以忽略,第三个参数忽略的时候,第一个参数应用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就会用来作为需要求和的区域。

  10、COUNTIF函数

  COUNTIF函数用来计算单元格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单元格个数。

  COUNTIF函数只有两个参数:

  COUNTIF(单元格区域,计算的条件)

  excel表格常用的办公快捷键

  一、向右方选定数据

  向右方选定数据单元格,快捷键:Shift+Ctrl+→

  向右方选定整行单元格,快捷键:Shift+Ctrl+→ 然后按住Shift+Ctrl不放,再按一次方向键:→

  二、向下方选定数据

  向下方选定数据单元格,快捷键:Shift+Ctrl+↓

  向下方选定整列单元格,快捷键:Shift+Ctrl+↓ 然后按住Shift+Ctrl不放,再按一次方向键:↓

  三、向右并下方选定当期数据区域

  快捷键:Shift+Ctrl+End

  四、快速定位至表头或表尾

  快速定位至表头单元格A1,快捷键:CtrlL+Home

  快速定位至表尾,快捷键:Ctrl+End

  五、选定相邻单元格

  快捷键:点击单元格→按住Shift→点击另一个单元格

  六、选定不相邻单元格

  快捷键:点击单元格→按住Ctrl不放→点击另一个单元格(可连续点击:连击)

  七、移动至当前数据区域边缘的快捷键

  快捷键:双击点击单元格边框

  八、切换Windows窗口

  快捷键:ALT+TAB 可连续按TAB来进行窗口的切换

  九、切换Excel工作表

  快捷键:Ctrl+PgDn 向后翻

  Ctrl+PgUp 向前翻

  十、鼠标右键切换Excel工作表

  工作表左下方,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工作表名称”菜单,点击需切换的工作表名称

  十一、全选当前数据区域

  快捷键:点击当前数据区域任意单元格,按Ctrl+A

  十二、显示桌面

  快捷键:Win键+D

  十三、复制、粘贴、剪切、撤销

  EXCeI表格基本办公基本操作步骤

  1)设置列宽与行高

  2)数据自动求和

  3)数据透视表

  4)对齐方式设置

  5)设定小数保留位数

  6)设置表格边框

  7)工作表加密

  8)数据筛选排序

  9)格式刷快速设定表格格式

  10)数据转化为图表

【隐函数求导】相关文章: